我很愛看日本的美食節目,尤其喜歡看日本料理師用刀的手法,可以把平凡無奇的食材巧手變化出令人垂涎的美食,日本料理裏面就屬"江戶前"壽司把日本料理的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
江戶(現今的東京)因為近海的地利之便,新鮮的漁獲唾手可得,在魚生最新鮮的狀況下直接迅速的將生鮮魚貝切片與醋飯用手捏成團狀,因此發展出了江戶前壽司(握壽司),這就是「握壽司」的起源。講求新鮮是握壽司的第一要素,當時的握壽司是販夫走卒在攤販上購買後邊走邊吃的一種"速食",演變至今握壽司便攀附上「江戶前」的美名。(以上資料節錄自網路)
江戶前握壽司店以北部居多,一般的日本料理店都有兼賣丼飯,炸類或花壽司之類的東西,純以"江戶前握壽司"為號召的店在台南幾乎看不到,這家"徹"聽說是台南第一家。(台南的築地壽司也是握壽司專賣店,但它並不強調"江戶前"就是了)
之前幾次朋友們揪團去"徹"吃都讚不絶口,(其實很想跟去,但時間上總是不能配合而作罷),好不容易等到兩位也想去的朋友幾分鐘內揪一揪馬上決定訂位,訂的是中午的用餐時間,十個位子卻只剩三個預約席,那就是說鴻董没辦法去啦!
但鴻董是個好老公,他還是願意當我的司機載我到目的地,没辦法一起吃好料實在對他有點不好意思啊。。。(是真的是没位子了,不是不帶鴻董去啦!)
進到店內和我的想像有點落差,幾乎是没什麼裝潢的店,在電視上看到的江戶前壽司的風格相差有一段距離。。。不過決勝的關鍵,"人"才是最重要的。
擦得乾乾淨淨的板前,配上美麗的日式磁器倒是有幾分的FU~
當天預約的有三組人,大家都很準時前來,12點全員到齊,師傅要開始大展身手了!
師傅先上醃薑和紫蘇醃蘿蔔,上菜前先讓我們開開胃,醃蘿蔔帶點紫蘇淡淡的香氣且酸甜適中又脆口,好吃!
開始處理比目魚,師傅表情認真嚴肅,但其實很容易親近,幾乎有問必答,和客人之間的互動蠻好的,午餐就在愉快的氣氛中開始~
看師傅在剝魚皮手法好俐落,刀起刀落没幾秒鐘薄薄的一層魚皮就這麼輕輕鬆鬆的剝下,看得我目瞪口呆。。。
捏製好握壽司後,點綴上辣蘿蔔泥和蔥花,江戶前壽司除了講究食材的鮮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視美感,這樣纖細的作業也只有江戶前壽司才如此的費工了。。。
第一貫 比目魚佐辣蘿蔔泥
透白的魚肉配上醒目的紅辣蘿蔔泥(還没上這道之前和朋友們都以為上頭的是蝦卵哩。。。)看有客人是用手拿著吃就像日本人在吃握壽司一樣,我和朋友也依樣畫葫蘆,握壽司都是用手拿著入口,那種感覺就像雖然不是在日本,也要有在日本的氛圍,覺得更加的好吃呢!
口味清爽的比目魚,上頭的辣蘿蔔泥提供些許辣味和芥末相互呼應,微辣卻不嗆鼻,加上魚肉的彈性和大小適口的醋飯,女生即使用手拿著吃也可以吃得很優雅~
師傅料理枱上的柚子看起來小小一顆卻香氣十足,當天吃的握壽司蠻常應用到的,是增添香味的功臣之一,這柚子台灣没有是日本來的唷!
第二貫 柚香醃漬鮪魚
鮪魚先用醬油稍微醃漬過,上頭再點些柚子皮,魚肉看起來紅的發亮,看似簡單卻帶玄機的一品。
入口柚子的香氣直衝鼻腔,鮪魚雖有帶筋卻一嚼即散,恰到好處的芥末融合柚子的清香,吃完這貫握壽司後味餘韻在口中繚繞~
第三貫 黃石斑佐紫蘇梅醬
這貫也是清淡的白肉魚,一般來說握壽司口味應該都是先由淡漸濃,上一貫鮪魚是紅肉魚應該要排後面才對,師傅一次是做十貫,離上一貫約有四五分鐘的時間,加上喝了清口的麥茶,所以再上白魚肉是OK的!
原本我不太習慣紫蘇濃重的香味,因為吃完滿口是紫蘇的味道會蓋過食材的原味,但師傅將其切絲後,入口只有淡淡紫蘇香和微微帶酸的梅子醬居然如此搭配,石斑魚肉質緊實有彈性自是不在話下,這才明白我不應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食材如果調配得宜還是可以互相襯托出食物的美味。
第四貫 野生鱸魚佐薑末
師傅說野生的鱸魚很少了呢!大部份都是養殖的居多,他每天六七點會上市場採買,好的食材來晚了就被挑走了,我們那天能吃到算是很幸運的~
原本以為師傅的醬油上太多了入口會很鹹,没想到並不會,適量的薑泥入口不會辛辣只有香氣,老實說鱸魚的味道並不明顯,但口感很有彈性,這貫我嚼好久才吞下,果然野生的鱸魚肉質的緊實程度不是蓋的!
錄了一小段師傅切鮭魚的刀功~